簡介

近代東亞史歐語文獻讀書會

European-Language Reading Seminar on Modern Eastern Asian History

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專題計畫

史料作為史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對於歷史學者而言,研究主題及斷代相關的文獻勢必多多益善。此外,在尋求大量史料以求敘事之詳實、完整同時,異質、多元的視角和聲音,也是歷史研究者希冀能從數量繁多的史料中挖掘出來的。因此,過去數十年來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從不停止
對不同種類史料的探索,尤以明清史為盛。官方文獻的部分,無論是源於中央、地方的檔案、志傳與官書,或是加上私人著述,舉凡筆記、譜牒、
碑刻,乃至民間日常刻書與契約文書等等,種類可說是十分多樣。

以此為出發點,以明清時期歐洲人與中國直接或間接接觸而撰寫的相關文獻,對明清史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也因此受到學界的重視,並且,以傳教士、外交官親身訪歷中國而留下的第一手見證,最常作為研究的資料。又,對當時仍對中國感到陌生的歐洲人而言,中國境內的各種風土無一不是新奇的事物,因此,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過於習以為常而一般不會記述的事物,歐洲的來訪者卻可以著墨甚多,對於現代研究人員來說,可謂是彌補傳統制式士人寫作不足之處。以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為例,古伯察(Évariste Régis Huc, 1813-1860) 於 1844 至 1846 年間於清中國遊歷、傳
教,並於日後寫下這段期間的旅行見聞,其中部分內容是描寫受到地方官員款待的情形。該段內容之緣起,是由於古伯察早已聽聞中國有一本關於司法驗屍的專門手冊,亦即《洗冤錄》,出於自身的好奇心,趁著這個與多名地方官員聚會的好機會,古伯察向他們請教這本手冊的內容。在古伯察的筆下,這些官員對《洗冤錄》的內容顯得瞭若指掌,甚至能夠信手捻來,並可徵引最近發生的人命案件加以講解,儼然是《洗冤錄》的專家。這段文字記錄對中國傳統驗屍知識的研究者而言,無疑是個饒富趣味的資料,因為它迥異於我們在中國本土文獻中時常看到的,對於官員們不屑鑽研驗屍知識、遇檢驗便敷衍塞責的批評。這也提醒我們必須更謹慎面對史料裡的老生常談,不能僅理解文獻表面的意思,也應該考慮不同性質、動機的各種資料,以及其呈現資訊之間的關係。


除了資料上的補充以外,研讀與明清中國相關的歐洲文獻,也可幫助我們了解來自中國的種種資訊,在同時期歐洲的學術知識發展中,占了怎樣的地位。同樣以中國驗屍知識為例,自十九世紀中葉起,為數不少的歐洲法醫學家探討中國的驗屍知識,這或多或少與當時法醫學在歐洲是一個正在興起的學科有關,當時,正值對法醫學的學科範圍及認同的摸索期,其關切的內容同時與以醫治為主要目的的醫學,以及犯罪社會學的取向,仍有著牽扯不清的關聯。這一點可以從法醫學作者在呈現中國傳統驗屍的手法的描述中見到端倪:我們發現,這些作者在介紹中國驗屍知識時,也
會講述中國人的一些社會現象,例如溺女及自殺,然而,中國本身的驗屍論述僅以屍傷的表徵與死因判定為主軸,而不去討論社會或犯罪現象。歐
洲作者的如此安排,表現出當代法醫學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以「醫治」社會的惡為終極目標,從而想透過《洗冤錄》一窺中國人的犯罪樣態,與介
紹中國的驗屍技術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因此,明清時期以歐洲語言翻譯中國書籍的作品,也會是本讀書會考察的一個重點,例如在華耶穌會士錢德明(Jean-Joseph Amiot)的《御製盛京賦》法文譯本,以及圖麗琛《異域錄》的法譯本。《御製盛京賦》在 1743年分別以滿文、漢文兩個版本在北京出版,書中詳細描述滿洲地區的大自然風貌,而錢氏的譯本則是主要根據此賦的滿文版。1769 年,他將法譯本寄至法國,並於翌年出版,《盛京賦》的法文版在歐洲流通得非常廣泛,也因此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重視,可惜尚未有人仔細研讀錢德明的註腳,並分析其代表的學術實踐與意義。《異域錄》則是圖麗琛(1667-1740)在1712-1714 年間出使於俄國,並於該國領域的土爾扈特的記錄,早早就受到歐洲學者矚目,並在十八、十九世紀陸續出現不同語言的譯本。而本次解讀的資料為法國傳教士宋君榮(Antoine Gaubil, 1689-1759)的法文譯本。


綜上所述,研讀關於明清中國、東亞的歐洲文獻,可以考察中國資訊如何在東亞以外的世界,成為當地學術論述的一部分,並由此延伸思考出一個全球知識史的問題。由於台灣長期的語言教育環境所致,以及歐語包含了許多不同的語種
,東亞史學界中能夠充分使用歐語文獻的研究者仍屬少數,更遑論具備此能力的研究生。因此,本計畫擬透過明清史歐語文獻之研讀,增強學者以
及研究生歐語史料的閱讀能力,並分別由專長德、法、西、義語為主的核心成員,提供研究中所需要並使用這些語言寫成的文獻,讓僅具基礎程度的學者或研究生,有一個史料研讀的互助平台。本計劃一年舉辦八次,分別邀請具不同專長的學者,就其現正進行的研究中選取相關的歐語史料,與其他學者、研究生一起研讀和討論。每次選取的史料可為主講者熟捻的文獻,亦可以是主講者研究中遇到,但對其語言文字之掌握仍有疑慮的資料。希冀透過與會者的相互討論,尤其是藉助其他專精該語言之與會者的幫忙,從而達到互助的效果。

藉由文獻之研讀,不僅能增進歐語文獻的理解能力,更能藉由脈絡化的分析,為研究生打下學術研究的基礎,並透過每次不同主題的文獻閱讀,以達廣泛接觸不同的研究取向,因此,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讓更多使用歐語文獻、研究 14 世紀至 20 世紀初東亞史地的學者有機會參與是不可或缺
的。故,從 2023 年起,本讀書會將改名為「近代東亞史歐語文獻讀書會」,透過跳脫明清中國史的範圍,讓更多研究生及學者得以參加。並且,計畫期間將視需求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演講,以期充分拓展近代東亞史歐語文獻研究的視野。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